原标题:「深度解析」女超联赛扩军的背后,中国女足真的准备好了吗?

扩军之前,她们应该生存下去

新冠疫情的影响下,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。对于中国足坛来说,新冠疫情的打击同样也是巨大的,但有一类群体,似乎经常被我们忽略,那就是中国女足的姑娘们。

如果说对男足的冲击很大,那么女足在这次疫情之下却遭受着更重大的打击。引用国内《足球报》的报道, 这次疫情对国内女足联赛的体系改革造成了重创,大部分球队都会在本赛季减少投入,以此来应对目前带来的经济危机。

女中超联赛球队的原定于今年从8支扩军到10支,但大连女足已经率先倒下,经营不善惨遭解散,另外的女中甲联赛,湖北精英女足也遭解散,扩军计划也将搁置。除了解散的球队外,其他的球队或多或少都面临着经营问题,包括欠薪、人员结构变化等等问题。

也许在扩军之前,女足联赛的当务之急是应该好好想想如何让俱乐部生存下去。

女足面临如此境况,其实并不在意料之外。即便是我们在讨论足球的时候,也很少会涉及到女足的话题。由此可以看出,女足所面临的生存问题以及关注度,远远比我们相信的困难多了。

从巅峰滑落谷底:中国女足用了17年

其实,中国女子足球的起步发展,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早。早在上世纪20 年代,在一些沿海城市中,便开始出现女子足球活动。最早的女子足球运动起步于中国香港,直到改革开放之后,中国女子足球运动才得到了全面发展与提高。

在这个时候,中国女足实际上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。1984年,第一届女足国家队正式成立,由女足之父丛者余挂帅,孙庆梅、李秀馥等一大批优秀的球员就在这个时候集结了起来。

直到90年代,女足逐渐迎来了巅峰。1991年首届女足世界杯在广东展开,这对于整个中国乃至中国女足来说都是一次认可,当时女足主帅商瑞华带领女足一路高歌猛进,但最终止步1/4决赛,她们0-1不敌瑞典。

商瑞华

在商瑞华麾下,他培养了包括孙雯、水庆霞、刘爱玲、温利蓉在内的女足核心主力球员,这些球员之后也成为了女足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,特别是孙雯,成为了日后中国女足的旗帜人物。

从那时候开始,女足真正开始迈向世界一流水平。1995年,女足第三任主帅马元安率队出征第二届女足世界杯,1/4决赛成功复仇瑞典,但最终还是在半决赛中0-1负于德国,名列第四。

马元安

随后在1996年奥运会以及1999年的世界杯,中国女足在孙雯的爆发之下迎来了最闪耀的一段时光。铿锵玫瑰一路过关闯进决赛,可2次都是惜败美国。 孙雯1999年世界杯打入7球勇夺金靴,成为了那届世界杯的最佳球员,彻底征服世界足坛。

但光环之下,女足开始走向了崩盘式的下滑。

马元安执教以来,虽然带领中国女足取得了从未达到过的巅峰,但这也导致了另一个问题的忽视,马元安过于注重球队目前的成绩,而忽略了对女足后备力量的沉淀。随后,中国女足后备人才不足、青黄不接的情况日益凸显,靠着孙雯等人也不足以撑起整个中国女足的未来。

2000年,既是新世纪的开端,同时对于中国女足来说,也是一次命运的转折点。悉尼奥运会上,中国女足战平美国、小负挪威,遗憾未能出线。 2001年女足亚洲杯上,中国女足也错失冠军,连续7次夺冠的伟业就此终结,马元安也因此下课,女足最巅峰的一代其实已经宣告落幕了。

这17年来,中国女足从巅峰走向谷底。她们很快在世界范围内跻身了一流强队的水平,但也自此走向下坡路,此后的世界杯之旅最好成绩仅仅在8强,而奥运会更是多次未能小组出线,这样的中国女足确实是有些难堪了。

后备力量一直是一个球队能够赖以生存的根基所在。中国女足曾经涌现了一大批人才,这是不争的事实,但当时却没有在后备力量上形成良性的发展,孙雯一代谢幕后,女足难有人才的涌现。一组数据,或许能够让你看清楚女足最真实的现状, 来自体育产业生态圈的数据显示,目前中国国内只有589名注册的成年女足球员,U18注册球员只有2051名,U16注册球员只有3158名,少的可怜。

这也许并不符合我们对于女足的印象,但事实就是如此,后备力量的沉淀问题在90年代就已经出现,但由于当时女足成绩的光芒掩盖了太多的真相。

中国女足2019世界杯前的参赛成绩

女足联赛:探索职业化路上的挣扎

在中国,总有一种声音:“解散男足,用男足的经费去发展女足!”

这样的论调不绝于耳,但事实上,男足和女足根本不是一回事。我们讨论女足的时候,并不应该将她们与男足进行对比,反之亦然,两者不具备可比性。

我们都知道,一个国家的足球联赛对这个国家足球水平的影响是巨大的,对于中国女足来说同样如此。从1997年开始,中国足协正式创办女超联赛。然而,这并不是中国女足的春天,反而让女足迎来了一个混乱不堪的开始。

女足事实上一直在探索职业化的道路。首届女超联赛在97年开始,甚至比男足中超联赛还要早了6年,那个时候的男足仍然是甲A时代。但参加女超联赛的球队只有4支,因此采取的是主客场制双回合进行比赛。

但这样下去,不仅仅参赛的球队少,关注度也很低,4支球队来回打也难以吸引更多的关注。自2003年起,女超联赛终于进行了改革,采取的是南北分区加决赛的赛制,仍为主客场双循环。此时,男足首届中超联赛才刚刚打响,虽然女超联赛起步很早,但受制于各种艰难的条件,即便进行了改革也很难维系下去,职业化的方向改了又改。2005实行了“分赛区的赛会制”的比赛形式,2007年开始合并中国女子足球联赛, 但这一切的举措并没有使女足职业化之路走得更加顺畅,反而是四面碰壁。同时,女足联赛也没有科学、系统的升降级制度。

2011年,由于缺乏合理的升降级制度,女超联赛干脆更名为全国女足联赛,并采用双循环分站赛的赛制。直到2014赛季,又重新回归了升降级 。那一年,足协对女足联赛全面实施改制计划,内容中规定:“16支队伍按2014年联赛成绩,前八名参加女超联赛,后八名参加女甲联赛。”2015年,女超联赛才终于又回到了我们的视线里。

在随后几年里,女足联赛才算较为稳定地发展着, 在2018年,女足联赛得到了进一步完善,乙级联赛应运而生,联赛的金字塔结构初步建立起来(女超-女甲-女乙)。但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,女足联赛看似建立起来的高塔被顷刻间击碎。

说到底,关键的问题依旧没有解决。

1. 老生常谈的问题:女足观赏性与关注度

谈到女足,最经常提到的必定是女足本身的观赏性与关注度。女足观赏性普遍不如男足,这是一个客观事实,这也就天生导致了女足发展起来的困难窘境。虽然女足不乏有大胜的赛事,但对抗差、节奏慢却是一个主旋律, 从2019女足世界杯的数据统计来看,多数球员场均跑动都在8到9公里左右,甚至早几届比赛里场均跑动只要7公里多,虽然我国的女足联赛并没有这方面的统计,但可想而知,并不会比这个数据高。而这一跑动数据,不过是男子业余联赛的水准罢了。

观赏性低,也就导致了关注度低。没有太多人会关注这样的赛事。根据估算,一场女超的比赛的观众,基本不会超过一千人。 此前上海女足还曾免费赠送球票,新赛季的揭幕战也不过吸引了不到一千名观众。而其他地区的女足观众,每场可能也就百十人,这样的关注度完全支撑不起女足联赛的发展。说到底,观赏性是体育赛事商业化的根本价值,缺乏观赏性,难以谈及关注度。

2. 执着于职业化却本末倒置

从女足联赛这些年的改革,能够清晰地看出女足联赛是想往职业化的方向去靠拢的。当然,这也是世界女子足坛的一个主流方向,从这个角度来说似乎无可厚非。 但从全世界范围来讲,女足的职业化也只是在发展之中,并没有形成很成熟的职业化体系,中国女足探索了20多年,依旧没有找到职业化的出路。就连女足水平最高的美国,其女足职业联赛也在2012年倒下,取而代之的是“国家女子足球联赛”。

而亚洲范围内,日本女足直到现在也没有真正实现职业化的目标, 日本足协主席田岛幸三也提到了女足职业化的进程:日本国内女足顶级联赛在2021年,最晚不超过2022年实现职业化。可以看出,目前在亚洲水平最高的日本女足,也依旧在完善和探索职业化的道路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南美足球强国阿根廷,也只是在2019年7月才推出阿根廷女足职业联赛。纵观全球,女足职业化不过只是起步阶段,那么聚焦到中国女足,发展了20多年为何依旧步履维艰?

或许正是因为太过执着于职业化,反而忽视了最基本的问题。中国女足目标是对的,但却忽略了职业化道路上最重要的一个过程——那就是将女足社会化的过程。

虽说男足成绩差,但关注的人并不少,能够发展起来总归是有群众基础的, 足球作为一个群众化、社会化的运动,没有“人”是发展不起来的。女足能够职业化的基础是得有市场、有人看,这就意味着要女足是群众所需要的、社会需求的存在。盲目追求职业化,而没有将女足作为文化输出到社会,缺乏群众基础,根本就无法实行真正的职业化。追求职业化的程度越高,势必要求女足社会化的进程越完善。但中国女足很明显缺乏了这一个步骤,也导致“伪职业化”的出现,大部分女足球员拿到的工资都是十分低,即便是国脚甚至也难以维系基本的生活。

3. 赞助商寥寥无几,商业化运作基本为0

正是因为女足市场的虚空,关注度如此之低,几乎没有赞助商愿意投钱发展女足。直到2015年,才有稍微靠谱的企业出手。那年,乐视拿下了女足联赛冠名权和新媒体版权,并出资赞助女足联赛每年1000万的费用,但随着乐视体育走向末路,这个稍微靠谱点的赞助商也倒下了。 此后,万达、阿里都有或多或少地与女足联赛赞助合作,在去年年底,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正式冠名女超和女甲联赛;另外,在2019年7月5号,支付宝将投入10亿元人民币,赞助中国女足。

支付宝赞助中国女足

而在前15年以内,女足基本上是无人问津的状态,商业运作化程度低,直到近些年,才慢慢有所好转。但能够支撑多久,却是个未知数。

这也许就是女足联赛面临的最残酷的现实。

4. 改革方向不清晰:沦为“伪职业化”下的行政联赛

兜兜转转20余年,女足联赛的改革也没有停过,不管是赛会制还是主客场制,以及升降级制度,女足联赛一直在不断改革变化之中。而朝令夕改的问题也是导致女足联赛混乱的原因之一,在逐渐改革的过程中,女足联赛也被折腾得残破不堪。 一直在提的职业化只是空中楼阁,不过是一种“伪职业化”,总体的方向虽然明确,但在落实的过程中却充满荆棘,一直没有能够贯穿始终的发展道路,另外,频繁更改的赛制也无法让女足联赛的底蕴得以积累,反而是一步步的稀释了女足联赛仅存的价值。

同时,女足俱乐部联赛与国家队比赛的协调也十分不合理,似乎也逐渐沦为一种形式意义上的的“行政联赛”。 特别是在去年的2019年,女足超级联赛就因为中国女足备战世界杯而被强行压缩赛程,联赛的周期被直接压缩了3个月之多。

这是无奈,也是现实。

“现象级”的王霜,会是女足困境中的破局之人吗?

在女足的困境之下,一个名字成为了中国女足的代表。 她就是王霜,说她是目前中国女足的名片也一点不为过。18年留洋法国,效力法甲豪门巴黎圣日耳曼,并且在欧冠赛场上进球,最终一举夺得2018年亚洲足球小姐的称号,点燃了许多人对女足的重新关注。

我们应该珍惜,中国女足又出了一位能够和孙雯比一比的球员了。在亚运会、世界杯、奥预赛的赛场上,我们的关注点离不开这位武汉姑娘。可以说,王霜是现象级的球员,可遇不可求。

王霜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关注,这对于中国女足的发展来说,无疑是一件好事。但这种关注却是仅仅停留在表面,你会发现,关注王霜,并不等于关注中国女足。

然而,王霜的窘境,又有多少人知道?

为了备战世界杯,王霜与巴黎圣日耳曼提前解约,回到了女超联赛,结束了自己的留洋生涯。 作为一名中国人,王霜很显然地将国家荣誉摆在了第一位。其实离开大巴黎,对于王霜来说确实是无奈之举。她也亲自承认,自己预料到了所有可能碰到的困难,就是没有预料到国家队的困难。

2019年女足世界杯上,中国女足打光了最后一颗子弹。小组赛艰难出线,最终止步16强。她们0-2不敌意大利,王霜哭了。 她还曾悲观地说过:“也许我们这一代退役之后,下一代连16强都进不了了。”

王霜的这番话很现实,在女足如此困境的情况下,她不过是风暴中心的那个焦点人物而已,她或许有很多的光环,但中国女足的改变,不可能只靠王霜一个人。

中国女足,应该走出自己发展的新方向

1. 职业化方向的下移:大众化+群众化

探索了20余年的职业化道路,女足联赛至今也没有摸索出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。是否应该职业化,还是遵循体工队模式?

事实证明,女足目前并没有足以支撑职业化的市场条件,那么体工队的模式是否应该重新回归?按照世界足坛的大趋势,这绝对是一种倒退,女足职业化在各个国家都已经逐渐发展,虽说不成熟,但至少有经验可以证明职业化的方向是女足的未来。

对于中国女足联赛来说,职业化是必须的,但如何形成更良性的职业化道路,才是应该关注的焦点。20多年的失败经验,我们能够知道女足目前的市场如此薄弱,那么重心就应该下移,聚焦到女足联赛大众化+群众化,使得女足联赛有更深刻的群众基础。群众基础不仅仅是看女足的人多了,能够参与、并且热爱女足的人也变多,这才是关键。而不是一味地本末倒置,忽视女足市场的不足,而强行让女足职业化,这样只会重蹈20多年来的覆辙。

2. 欧美国家借鉴:探索本土化的思路

纵观欧美较成功的进行职业化改革进程的国家,我们能够发现一些共性。他们并不会让女足独立存在,而是用男足借势,从而带动较为市场环境较差的女足,这样往往能够带来非常理想的效果。

像重启后的美国女足联赛、西甲女足、曼城、以及欧洲最大女足豪门里昂,无一不是利用这种模式。

巴萨女足取得巨大成功

拿美国女足联赛举例,她们在2012年破产倒下,随后一年之后迎来了新生,而其中,美国男子足球大联盟成为了关键。在新的联赛体系中,美国男足大联盟(MLS)成为了投资方, 也就是说,女足借力男足获得了新生。这对中国女足联赛来说也是一种启示。

而具体到中国,将这种模式本土化的结果就是:“中超+中女超”的结合,利用中超联赛强大的市场带动女足联赛。

实际上,在2019年1月中国足协会议上,就有提到提出中超俱乐部的准入资格新规则,要求中超俱乐部必须拥有一支女足俱乐部才能准入。但这条路具体到中超,实施上却有着重大的困境,中超本身就不稳定,能否带动女足腾飞,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。 至少在目前的状况来看,能有多余资金与女足联动的中超俱乐部并不多。但形势远没有单独投资女足来的困难。投资女足联赛俱乐部,对于中超土豪的俱乐部的运营来说也许不是不可想象的。俱乐部中,男足与女足双线发展,提升品牌价值的同时,女足的生存问题也能够得到解决,当然,这是在理想的条件下。

3. 同工同酬还太早,建立起初步的薪酬结构体系更实际

目前女足的生存现状也令人担忧,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薪酬,作为一名职业女足运动员,她们的工资可以说不容乐观。曾经的女足领队郝伟透露过,女足姑娘们的待遇普遍不高,队员的月薪有2000元的,甚至还有800元的,稍微好一点的在5000多,月入上万的已经是很不错的待遇了。

对比男足的薪酬,女足就显得更加寒碜。因此同工同酬的呼声一直不绝于耳,然而现在谈论同工同酬,未免太早了。

女足所创造的价值,和男足所创造的价值,二者的差距是肉眼可见的。美国女足在2019夺得世界杯冠军后,再次呼吁同工同酬,她们似乎显得更有底气, 但实际上,从女足目前的发展来看,同工同酬只是“童话故事”,难以真正实现,并且恐怕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改变。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,同时也涉及到体育最本质的关注度、受众问题之上。

因此,眼下对于女足联赛来说,与其不切实际地要求同工同酬,不如建立起一套更加合理的薪酬结构体系,至少能够让参与女足的球员们得到她们应有的回报。这样才能够形成良性的循环,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女足当中。

4. 留洋、俱乐部与国家队的合理协调:避免“王霜式”的悲剧

在王霜结束留洋回归女超联赛之后,中国再也没有其他女球员留洋。而王霜回国,真真实实的暴露出国家队、联赛、留洋之间的矛盾。但这个问题本不该存在矛盾,但由于中国女足的特殊情况,在俱乐部与国家队层面,国家队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,这其实无可厚非。

但王霜不得已回国的事情,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,留洋的机会如此珍贵,但王霜依旧选择了解约回国,背后的无奈我们可想而知。在她透露的话里,我们能够发现,留洋后的王霜甚至得从国家队的替补打起,理由是她的技战术与女足其他球员并不匹配。这也充分暴露出女足目前存在的问题,另外,女超联赛因为国家队所谓“200多天”的集训被迫停止了3个月,缩短了赛程,根本没有合理健康的发展下去。

留洋、俱乐部、国家队三者之间本不该存在矛盾,但这却成为中国女足面临的问题,不免让人感到疑惑。

女超联赛应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,而不是成为国家队的训练营、附属品。这样的女超联赛才是健康的。同时,留洋也不是“异端”,王霜所遭遇的困境也不应该发生,女足早该拿出更加开放、科学的态度面对各种各样的球员。

结语:道阻且长,仍然期待铿锵玫瑰的再次绽放

纵观中国女足发展的这么多年,女足曾经带给我们骄傲,让中国女子足球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传统球队,这是不争的事实。

我们永远不会忘记99年世界杯半决赛,中国女足5-0大胜挪威的经典之作,永远不会忘记孙雯在悉尼奥运会左右脚开弓,打入两粒惊天的任意球,也永远不会忘记亚洲杯的七连冠。

但如今,世界女子足坛强手林立的情况下,我们中国女足如何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,这是当下应该思考的最重要的问题。女足的发展无法脱离我们任何一个人,即便女足成绩下滑已成事实,但女足铿锵玫瑰的精神传承却从未停止。不论是两次在决赛惜败美国,孙雯她们留下的泪水,亦或是19年世界杯遗憾止步16强,王霜的掩面痛哭,我们都能看到姑娘们的坚毅、拼到最后一刻的决心。 也许女足确实落后了,但也许能够在未来的某一天,看到国内足球风气蔚然成风的一天到来,女足或将卷土重来,向着曾经的巅峰、曾经的辉煌迈进,甚至超越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【更多及时足球资讯,欢迎关注头条号“球叮足球”】

发表于:2020-04-03 12:32
今日头条
  • NBA
  • CBA
  • 英超
  • 欧冠
  • 西甲
  • 意甲
  • 德甲
  • 法甲
  • 中超
  • 亚冠
  • 名次球员球队场均
栏目热门